《妖猫传》:爱情悲歌是假的,但白居易在长恨歌里的深情是真的

转载 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  2018-02-06 15:06:02  阅读 4761 次 评论 1 条
摘要:

接纳谎言、拥抱真相,接纳残酷、拥抱美好。世界并不全然完美,但我们可以珍惜美好的那一部分。这就是所谓的"无上密",最近看完这部影片,虽然看的有点晚了,但也不影响导演陈凯歌讲化梦为实的剧情满满美意的展现在你面前!后续看到这篇非常不错的影评就拿来给大家分享!希望大家也能从中受益!

1.潜藏在《长恨歌》里的大bug

 讲《妖猫传》之前,先插播一小段语文课。讲讲白居易的《长恨歌》。


白居易的《长恨歌》本身可以分三部分。(也有人说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安史之乱前后延时间轴实写,杨贵妃如何获宠“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她与唐玄宗的生活如何奢华“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唐玄宗如何专宠于她而不务政事“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带着她出逃“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最后军队逼死杨贵妃“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第二部分是失去了杨贵妃的唐玄宗的悲痛。在逃亡地四川他想杨贵妃,“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战乱结束后,他来到杨贵妃死亡地马嵬坡,想要找回杨贵妃的尸骨,可是居然空无一物。“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到了长安的唐玄宗,面对着物是人非,感受到彻骨的寂寞与思念,从天黑难眠到天亮“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然后他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杨贵妃死去了这么多年,却从未和他梦中相见?

 

第三部分是全诗的高潮,也是技法上最了不得的部分,白居易运用了超现实的写法(唐朝就这么厉害),让杨贵妃再度登场。他幻想了玄宗找到道士帮自己寻找杨贵妃的灵魂。最后在蓬莱仙山找到了已经成为太真仙子的杨贵妃,面对玄宗派来的使者,她梨花带雨,把信物送给使者,并留下了最出名的爱情誓言“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整首《长恨歌》气势恢宏,既壮丽,又缠绵,金句遍地。


1.webp


 

但随着年岁渐长,我慢慢发现《长恨歌》并没有最早以为的那么完美。它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逻辑bug

杨贵妃到底是怎么死的?唐玄宗在贵妃之死里扮演什么角色?

 

原诗里只有一句话:“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非常潦草地掠过了死因,贵妃之死是六军不发的牺牲品。我最早以为这只是白居易避讳谈及前朝秘事。但后来越发琢磨,不止如此。

 

贵妃之死经不起推敲,他根本不敢,也不能写贵妃之死。杨贵妃的死因只要稍一着墨,就会成为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把整篇长恨歌的故事全部推翻。

 

杨贵妃只能有三种死法:被赐死,被默许自尽,被乱军谋杀。

 

被乱军谋杀是不可能的。如果乱军可以直接谋杀杨贵妃,那说明皇权已经坍塌,他们也可以谋杀唐玄宗。但既然“六军不发”只是一种逼迫,说明最后的秩序还存在。且事后没有人因为贵妃的死而被惩罚,说明她不是死于乱军。

 

那么只剩下两种可能,被唐玄宗赐死,以及被唐玄宗默许自尽。可无论是两种中的任何一种,都是唐玄宗逼死了自己的此生挚爱,那他还有何脸面在《长恨歌》的第二部分里怀念杨贵妃?还“圣主朝朝暮暮情”?一旦读者深思杨贵妃的死因,原诗第二部分里深情款款的唐玄宗,就会立刻变的自私,自恋,寡恩,薄情,自我感动。甚至他的情真意切看起来简直令人作呕了。

 

而杨贵妃对唐玄宗逼迫或者默许了自己的死亡,又会怎么看?简直可以想象她那一刻的绝望,寒冷,心死。杨贵妃又如何会在《长恨歌》的第三部分里,面对唐玄宗的使者“含情凝涕谢君王”?如何“梨花一枝春带雨”?如何“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这样的男人,这辈子就算了。杨贵妃绝不可能在下辈子里继续怀念。

 

所以说,贵妃之死,与《长恨歌》下半部分里白居易所描述的深情,是两个互斥的情节。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对贵妃之死的轻描淡写,尽量掩饰了这种情节矛盾。

 

那就又有一个地方说不通,白居易既然深知这个矛盾并且在掩饰,那他又为什么既没有选择罢笔,也没有选择讲述真相,而是把《长恨歌》写成歌颂爱情的绝唱?

 

 

2.大唐白居易在《妖猫传》里涌动的灵魂

 

 

我是带着对《长恨歌》里bug的疑问坐在电影院里的。

 

电影的前半部分气势如虹,情节紧凑,环环相扣。用查案和悬疑把胃口完全吊起来了。

杨贵妃出场之后。绚丽的视觉效果把大唐盛世渲染到极点。虽然有一些超自然的部分,但是用阿倍仲麻吕的回忆滤镜和影片的幻术设定,都还是圆的过去。

最后三十分钟,情节崩了。古怪之处很多,这个稍后再谈。

 

但最最让我感动的部分是,我终于能够体会到白居易在创作《长恨歌》时候的感情。《猫妖传》把《长恨歌》曾经给我的感动,在大银幕上乘以二,还给了我。

 

首先,电影终于合情合理地拆穿了唐玄宗的真面目。

《长恨歌》里,玄宗对杨贵妃之死的反应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把这一幕想象成画面,多么像演给别人看的!假假假!贵妃之死又不是一秒内发生的事情,哪来的掩面救不得?玄宗掩面的时候,到底在想什么?是悲伤?是如释重负?嘴角可有一缕笑意?

 

《妖猫传》把这段真实的唐玄宗都演出来了。贵妃的死,就是唐玄宗本人安排,甚至是欺骗的。为的是什么?为的是皇权的威严不要进一步流失,既要让自己显得没那么薄情寡恩,又要维持着天子形象,不能是一个被乱军逼迫之人。也难怪这时的叙述者,用一种嘲笑的口吻说:“他才是真正的幻术大师。”

 

对杨贵妃这里的还原也是可圈可点。张榕容饰演的混血杨贵妃,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已经看透了一切。她知道这是骗她赴死的手法。她面对这个解决方案的时候,脸上面无表情,就是已经对这一屋子的男人彻底失望。她没有做任何的告别,没有对玄宗含情凝涕,梨花带雨,只是嘴角挂了一抹嘲讽的笑,喝完酒,没有说一句话,决绝地上楼赴死。

心死之人,大致如此。这时她的反应,无愧于她贵妃的身份,她是一个真正的高贵之人。

 

2.webp


影片的高潮,就是杨贵妃的死因真相大白的一刻。幻灭感疯狂扑来。

什么大唐盛世,什么极乐之乐?所有的深情,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场幻梦。

 

但电影的好处在于,它里面暗含了一种真真假假的哲学。从电影的一开始,空海就是一个看破幻术的大师,而他查案的经过,也像极了一个求真的过程。到杨贵妃之死揭秘,原来唐玄宗与杨贵妃是爱情绝唱是假的。真相大白,影片所有求真的过程落幕。

 

然后,它又在“真”上,铺上一层“假”。就是白鹤少年的故事。整个故事里,爱过杨玉环的男人一共有四个(不算安禄山)。导演这里很明显地把他们分成了两组,唐玄宗和阿倍仲麻吕中年组(这两个演员选的很像,都是高个长脸,巧合?),他们好像是爱杨玉环的,可是在自己的性命面前,他们要么牺牲玉环的生命,要么保持沉默,任其发生。白龙和白居易是少年组(名字里都有白字,巧合?)他们选择不顾一切去拯救贵妃,甚至在贵妃死后,献上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去守护贵妃的身体。然而这一段的构想很好,执行力不足,主要是铺垫不够,显得白龙的付出不够有说服力。

白鹤少年的故事,好像在刚才血腥残忍的真相上,铺上了一层少年的理想和浪漫。


3.webp

 

而这层假,就是呼应了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时的灵魂。

 

一个很重要的暗示是幻象中的李白和白居易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文关系。在电影里,

李白在写《清平调》之前,没见过贵妃,所以他写的不是杨贵妃,而是高力士所说想象中世上最美的女人。

白居易在写《长恨歌》初稿的时候,也没见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真相,所以他写的也不是唐玄宗与杨贵妃,而是他想象中世上最美的爱情。

 

更有甚者,我觉得白龙就是白居易本人的化身。白龙以一人之力,拯救和守护了杨贵妃的身体。历史上的白居易,则以一人之力,凭借壮美华丽的《长恨歌》改写和守护了杨贵妃的历史评价。

 

杨贵妃作为终结中国历史上伟大盛世的间接因素,身上带着非常多符合迂腐夫子们,关于红颜祸水的定义,但是历史的评价对杨贵妃却是格外温柔。她本来可能像褒姒妲己一样,被钉在耻辱柱上,可是我能读到的关于杨贵妃最刻薄的评价,也就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我觉得就是因为她死后没多久,白居易就用《长恨歌》把杨贵妃塑造成了爱情与美丽的化身。长恨歌绵延不绝的巨大影响力,使得后世每一个人在评价杨贵妃的时候,都不忍去伤害长恨歌里那个至纯至美的佳人。我很难想象,杨贵妃刚死的那段时间里,大众会把玄宗对一个人妃子的宠爱,放到如此精神领域的高度。可是自从长恨歌以后,所有关于玄宗与杨贵妃的文艺描写,全都不去回避“爱情”二字。

 

走出电影院,我又想起了《长恨歌》里我最喜欢的句子: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真实的唐玄宗可能薄情寡恩,虚伪自恋,盛唐时代的这首爱情悲歌可能是假的。

但是啊,白居易温柔的笔里,含着真挚的泪。

 

白居易放在《长恨歌》里的深情,是真的。


本文地址:https://www.mainblog.cn/39.html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阁主学习小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免责申明:有些内容源于网络,没能联系到作者。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已关闭!